close

  因為電視台播出,又看了一次。

  每次看完總是心中激盪,不同於其他會讓我哭的電影那樣的回想片段,而是另一種會令人口乾舌燥,乾癟著嗓子,感覺無奈、遺憾,伴隨著「又是一個無辜可憐的孩子」,因為他的童年,造成一連串的不幸的感覺。

  對於少年A會有那樣的行徑,當然不可取;但是他內心的轉折,卻是令人同情的;當他心愛的人離開的時候,那一聲「波」,泡泡碰掉的聲音,讓他的世界破碎了;沒有人協助他,引導他走回正途,可惜了這樣一個孩子。

  湊佳苗的故事,雖然只看了「夜行觀覽車」、「告白」、「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」,但是光這三部,已經讓我感覺到她獨特的魅力;村上村樹怎麼就沒有那麼多部改編成電影或是電視劇?!湊佳苗超多的--我想,村上的獨特,並不容易用影片來呈現,他就像「2046」這般的電影一樣,而且村上的作品有的真的太抽象了,要是拍得不好,就毀了。

  雖然湊佳苗的獨白方式會讓我想到「咒怨」,一樣是一人一篇獨白的進行方式,但是她的安排更為緊密,更細微。

  讓人在不同的角色、角度下抽絲剝繭的看到事情的全貌,是一種很吸引人的呈現方式;要做到面面俱到,這確實不是很容易,腦袋要非常清晰啊!

  等家裡的一些書讀完後,也許應該去借一些她的書回來看。(說著說著,卻另開了網頁,查了一下附近圖書館有沒有她的書 XD)

 

  如果我是老師,我想,我也會復仇,無論對方多麼可憐,必竟他做了如此可惡的事情;甚至不悔改。

  沒有人教他不可以殺人。這是一個藉口,是一個在心中痛訴親生母親拋下他離開,所以他忍受寂寞,忍受被拋棄,所以他不知道不可以殺人--這是一個藉口,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的藉口。

  小孩子都知道不可以殺人,何況他一個中學生;而且還是一名資優生。

  那只是他無法控制自己肆意放縱的行為的一個藉口,因為他的聰明,他的自負,他認為他無所不能,可是偏偏這樣的他,被親生母親拋棄了;所以他必須引起媽媽的注意,引起媽媽來找他,讓媽媽主動承認他是她的兒子;他雖然自負,但在親情上,是膽怯並自卑的--因為他深深的認為他是被拋棄的;媽媽當初大步離去的背影,小步伐的他追不上,世界太大,他不知道媽媽在茫茫人海的哪裡,爸爸不讓他去找媽媽--更令他難過的是,媽媽一次也沒有來找過他。

  這樣的背景,令一個孩童的心裏理扭曲了。

  是的,不是每個經歷這樣的事情的孩子都會和他一樣,有這樣的作為。

  不過,我相信,湊佳苗或許是想表現,這樣遭遇的孩子,心境過程是有多麼的曲折,內心可能如何的扭曲了。如同她其他的作品,似乎都是在暗示一些人性微妙的變化。

  人性微妙的變化是很有趣的。

  但是,遇到不好的經驗,就像「腦筋急轉變」裡的「核心記憶」,會成為重要的記憶影響深遠,或是成為「潛意識」中的「夢魘」;甚至會像「蝴蝶效應」中微妙的演化一樣,一個微小的改變,對於未來,永遠會有我們無法意料到的變化。

  對於少年A,某部份我真的同情,如果他的母親在愛自己之於,也多愛他一點;如果他的親生父親也多愛他一點(電影中讓我感覺不到父親有特別關愛他),我想,有人愛有人懂的孩子,不會有那麼多毀滅的想法;殺人的他,就算得到母親的注意了,走的還是毀滅一途啊!

  雖然依電影中日本的法律,未成年殺人不會死,但他呈現出來的是一種「不怕死」的念頭,他只求母親注意到他,主動再抱抱他;就這麼簡單而已。

  不知道日本現在法律是不是有改,據我所知,是有過未成年判死刑的案例過,但是不是現在所有的未成年都該判死刑就未可知了。(查不到詳細資料)

  每每看到這樣的殺人案,說真的,我真心覺得,殺人償命;但是同時也會想到,如果殺人的是我的兒子呢?

  是,會掙扎,再怎麼壞都會是自己的兒子,但是殺人償命,是應該的,我能那樣面對嗎?

  不過,這也是我想要自己帶孩子的原因,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擁有健全的人格,健康的思想,正面的勇氣;三歲定終生雖然說得有一點太過了,但是我相信,一個有愛的孩子,健全人格的孩子,是會懂得愛自己的;懂得愛自己也才懂得愛護別人。

  雖然他們還只會爬,離成人太遠,但,我想,為人父母的,都是希望孩子好的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大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